最新网址:www.biqiwu.net
首页 > 都市言情 > 逆流黄金时代 > 第155章 胡同和四合院(求订)

第155章 胡同和四合院(求订)(1/2)

目录
好书推荐: 八十年代的麻辣军嫂[重生] 特能苏[娱乐圈] 八零军嫂上位记 其实我二十 据说每天都发糖[娱乐圈] [清朝]“格格”有礼 我家的狗成精了 系统在八零年代 杂烩饭摊 篡位登基之后

晚训之后和陈刘两位老师一起吃饭,尔后刘云上车南下。后天股票上市,韩枫参加北体考试,陈国华去不了,刘云本不想去,被韩枫催着赶着,带着凑起来的三万块,加入杀股大军。

第二天,韩枫早训完,借了台大二八,从新街口骑着绕西祠转过什刹海到了后海。

这是第二次来后海转四合院了,有了前次转悠的基础,韩枫已经有了点谱,这辈子收集来的消息也比较可靠可用。国家和京城市政府倡议整改这片老宅,正在出台一个试点政策——再结合后世的了解,这些地方大部分都成了私产,也有个别的成为某些单位的产业。后来有住人的,有开店的,还有被外国人买走的。现在,想卖的,和想买的是麻杆打狼两头得瑟。

结合当下的政策变化,十之八九这些老宅子都会拥有变私产的机会,具体的文虽然没见过可这事儿假不了。

京城的四合院,尤其是东西城的四合院,以前都是一个大家族居住。解放后成为新政府工作的公职人员携家带口住的地方。后来到了1958年,全国人民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浪潮。摧枯拉朽的红色飓风席卷到四合院,公社化推动了四合院公有化尝试。当时城市里的四合院多是私人拥有产权,全市约有房屋120万间,其中92万间都是私人产权,公产房屋多为机关、学校、军队等占用。私房主自家居住以外的多余房产,由各级房管部门有组织地向城市里的缺房户分配。公有化尝试,给许多面临结婚生子的外来户解决了难题,当时四合院挤出很多房子按人口多少平均分配。一般都分到一间房,少数人分到两间房,个别人口多的家庭分到三间房。一个四合院里住进七八户、十来户,有的多进院落的四合院住几十户。到了九十年代,随着外来劳动力增加,京城的存量住房早已不够,四合院里拥挤不堪,一间房子里几代同堂的现象开始出现。因为没有房子可以调剂,四合院里已经按照人口分配了几次,不可能再找出多余的房子。

有聪明的,在房间里打隔断,挤着住。十几平的房子用砖垒一堵墙,这样一间变两间。房子虽然变小了,但多出了一间房,可以了却两对夫妻同住一室及异性大子女跟父母同住的尴尬。此招一出,群起响应,除了那些本身就很小打了隔断没法住人的小房子,四合院里的耳房、门房,其他大一点的房子几乎都打起了隔断,一间变成了两间、三间。最多的还能变成四间房,变成了里面住四家,房子由一个房本变成了四个房本。更有意思的是,京城年轻一代分房子没份,又没上山下乡的这些人,见缝插针因地制宜在四合院里盖起了小房。他们管这种房子叫“自建房”。

自己找建筑材料、自己砌墙垒砖且自己居住的房子。当时建自建房的潮流风靡了全京,可以说北京所有的四合院都未能幸免。而且还带有公家的性质,都是占的公家的便宜……坦然的占用。当时各个工厂和机关单位对自己职工在平房院里建自建房是支持的。有的后来竟然托关系拿到了房本……

结果,到了现在的九二年,很多地方已经乱的不成样子,韩枫看到的文化部牵头要深入整改,解决城区居住条件差的问题,整肃内城特别是中海附近的城市形象,这个事儿也挂到了改革的发展线上。韩枫转这一圈儿下来,用了一整天的时间,和12个老头,40几个大妈,60多个年轻人闲聊,百分之九十五都想住上宽敞明亮的大房子,住上能有上下水的楼房,盼着政府早点儿能拆到他们这儿。看到了四十多本已经又从公产转回私产的房本,只是谁也不知道,这个可不可以卖,有的说能卖,有的已经卖了。也听说有人看房,给500块一平的有,给800的也有因房而异。都嫌破旧和政策不明白,问价的多真买的少,当然卖的更少。卖了住哪儿去啊?

完整的属于同一产权的大到300平小到100平的假四合院不带进落的单院,也有。转到东城顺儿胡同的时候就遇到了几家,这些和被分占了的不同,这些原来都是建国时留下来的民主人士等的住宅,有的因为后代离开,无人承继空着,卖不卖,不知道,闭门紧锁看起来灰都好几层了。满大街也见不到一个房屋中介。和二环外的热闹不同,这儿到处都是死沉死气的,商店都很少,也不比西城后海那边儿人多事多。

比奇屋最新地址www.biqiwu.net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目录
新书推荐: 异界铁血之旅 女神的绝世高手 离婚后前夫哭着求复婚 与前夫的重生日常 和女神们的荒岛生涯 异世卡斗 偏偏宠爱 他趁虚而入 亏成麻瓜从文娱开始 血沙
返回顶部